中国航天的华为时刻:强者的必由之路?
“华为的操作系统要想超越安卓和苹果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这是今年早些时候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的一句表态,此言一出舆论场立即就有了反应。有人说这是谦虚,也有人说这是无力的表现,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任总的“说话艺术”,事实上都不是,理解这句表态其实很简单,因为类似话语也并非**次出现。
迎战“封锁”是成为强者的必由之路
六十一年前一位伟人也曾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被作为核潜艇工程高指示流传至今。
操作系统与核潜艇,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却有着极为相似的战略背景。两者各自代表不同时代的技术制高点,对国计民生都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
操作系统在不超过300年时间里能否超越苹果尚未可知,但是核潜艇确实没有用一万年,我们只用了12年时间就实现了当初的目标。
我们没有必要对“封锁”愤愤不平,因为这是超级大国的必由之路。抢占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制高点很难,但纵观历史我们突破封锁迎来华丽转身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核潜艇只是其中之一,中国航天产业的突围同样可以给华为公司以好的示范。
2020年5月5日至8日是我国航天的高光时刻,长征5号B遥一火箭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大于22吨载荷的近地轨道发射能力,21世纪唯一由单一国家承建的大型载人空间站“天宫”由此正式拉开在轨建造序幕。
同时,用于载人登月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领先美国猎户座飞船、俄罗斯联邦号飞船实现完整版构型飞船首飞。
长征5号B型火箭一次发射同步拉开载人空间站与载人月球探测两大工程大幕,即便纵观人类航天史也是绝无仅有。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就之前的中国航天比华为公司目前遭遇的封锁要严重得多,外部力量针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封锁压制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分水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合作需要实力:东风五号一弹震全球
今年恰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回国当年在访问这所学校时陈赓大将问他,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老掷地有声地说道,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中国航天的创业阶段,起初老大哥曾给予我们很多有偿或无偿的帮助,在DF-1号导弹研制过程中也提供了样弹和燃料,但也仅限于此,后来随着关系的急剧变化这种合作被彻底终止,由此外部合作渠道彻底断绝。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外国专家一度嘲笑我们“有弹无枪”,不过很快这句话就在人类唯一一次在本国疆域范围内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捷报下变得苍白无力。
执行两弹结合试验任务的DF-2号是钱老主持“八年四弹”工程中的**款导弹,紧接着拥有不同射程的一系列东风快递相继问世,并成功实施一系列发射试验,终在1980年5月18日迎来了DF-5号远程运载火箭全射程试验,当数据弹仓精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之后,世界没有人再怀疑我们触达全球的快递实力,正因为有了安全保障我们才敢于打开国门真正拥抱世界。
中国航天自力更生铸就辉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创业阶段除了师傅领进门,自力更生是主流常态也是唯一选择,对封锁并没有太在乎,然而打开国门后,军工系统也迎来了让位经济发展的大时代。20多万航天人每年只能拿到6亿预算,自负盈亏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寻找出路航天人也开始了走出去步伐。
当时国际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大力神运载火箭相继失利,世界航天进入低潮期,而亮相国际航天市场的中国航天也让客户十分质疑,“你们也有自己的火箭?”。
中国航天走出去打响的**炮是“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颗卫星初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但由于卫星近地点点火失败导致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终由发现号航天飞机从太空中拉回地面,之后该卫星四易其主终由长征三号高轨运载火箭成功送入远地点3.6万公里近地点2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对于初出茅庐的中国航天而言,在美国法国相继失败背景下这无疑是一次重大胜利。
得益于长征火箭的出色表现,中国航天凭借画在图纸上的长二捆火箭拿到了美国订单,这笔订单可不简单,美国公司需要为此支付包括火箭研发、发射在内的所有费用,这是我国**款自负盈亏且用外部资金研发的运载火箭。
美国客户对此也开出了苛刻条件,如果火箭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他们将不会支付资金,同时中方还要赔偿100万美元,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中国航天当时也确实豁得出去,后来的事实证明披荆斩棘的长二捆火箭终成功履约。
随着航天产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大洋彼岸在维持有限合作的同时,开始了步步紧逼的封锁操作,因为他们不可能坐视中国航天的发展壮大。
首先是国际空间站拒绝我们的加入,进入21世纪后大洋彼岸又相继推出“沃尔夫条款”与“ITAR禁运条例”,彻底封堵航天合作大门,甚至连我方参访人员也做出了不接待的条款规定,同时禁止一切美国航天产业链产品出口中国,禁止一切使用美国技术的航天器由中国火箭发射。
2013年3月16日,受雇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姜波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转机时一度被FBI逮捕,终以莫须有罪名做出“轻罪判决”,上述操作与大洋彼岸一年多来对华为公司的封锁操作何其相似。
经此一役,中国航天对外合作承接商业发射的订单急剧萎缩,因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航天器都或多或少使用美国元器件,甚至连俄罗斯也不能避免,这与华为不得使用由美国技术生产芯片的遭遇简直如出一辙,如此一来难道中国航天就要一蹶不振了吗?
加速“另起炉灶”进程,让封锁者自食其果
坐拥14亿人口全球大市场的我们不怕的就是“封锁”,因为有两个撒手锏,一个是“自力更生”,另一个是“另起炉灶”。
在大洋彼岸强力封锁下中国航天走出去步伐起初会放慢一些,但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孕育更加自主的航天能力。也正是在沃尔夫条款推出的那一时期中国航天开始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北斗导航系统、遥感系列卫星、风云系列卫星、通信卫星相继迎来大发展时期,就在本月足以挑战GPS的北斗导航系统将迎来一颗组网卫星发射,这将标志着北斗全面完成全球组网任务,正式向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由于无法使用来自大洋彼岸的航天级元器件,我国航天已经建成可以比肩欧美的航天产业链条,甚至俄罗斯也已经开始从我国大量进口航天级元器件,自力更生的结果就是长征火箭从不入流的第二梯队,凭借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火箭成功跻身世界前三强,火箭运力连续超越日本、欧空局、俄罗斯。
自力更生的附带效应就是“另起炉灶”,与GPS、伽利略形成三足鼎立态势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做出表率,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国际空间站
大洋彼岸自上世纪以来就一直把持着空间科学研究主导权,国际空间站虽名为“国际”实际上却只姓“美”,就连俄罗斯也只是“打工者”角色,被排除在外的我们曾经愤愤不平,但航天人征战浩瀚星空的步伐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停滞。
上世纪90年代上马的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当我们排除万难实现神舟五号载人飞天之后,大洋彼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他们对这一殿堂级航天技术带来的战略影响心知肚明,也正是在我们掌握载人航天能力之后沃尔夫条款被正式推出。
当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航天另起炉灶速度持续加快,嫦娥工程是人类21世纪当之无愧的探月先锋力量,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五号T1、四号接连发射,登完月球正面又登背面,为国际航天界提供了全新的月球探测合作平台。
目前正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已经持续工作一年多时间,两器加上鹊桥中继卫星分别搭载了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共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
去年我国又发布了嫦娥六号国际合作搭载机会,多国航天界踊跃报名参加。除此之外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已于去年与联合国外空司在维也纳联合发布**批天宫空间站空间应用国际合作项目定选结果,来自全球5大洲17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项目由于没有达到我方标准被排除在外。
天宫空间站虽然初期规模是百吨级,但要知道该空间站实验机柜数量与400吨级国际空间站做到了旗鼓相当,基于高效率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翼的发供电能力也与体格更大的国际空间站旗鼓相当,这意味着天宫可以提供等同于国际空间站的实验条件,后续国际合作机遇红利将持续释放。
再有半年多时间天和号核心舱就将发射,两年之内我们还将发射两座实验舱、四艘神舟载人飞船、四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而完成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意大利正在与我们协商合作研制大型实验舱段与天宫对接,一座由我国主导全新模式的国际空间站即将闪耀太空,而这也只是一个“初期规模”。
有人说,大洋彼岸已经不屑于近地轨道,人家正在推进月球轨道深空站计划,这也是一座全新的国际空间站,殊不知探月总师吴伟仁早在去年就已经指出,未来十年左右,月球南极将出现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月球科研站,月球上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我国将迈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当大洋彼岸还在PPT上绞尽脑汁之际,我们已经可以提供货真价实的月面合作平台,究竟谁是“嘴炮”谁是“实干家”一目了然。
今年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发射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工程目标的天问一号飞船、发射执行人类21世纪首次月面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飞船等一系列重大工程。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指出今年还将启动实施重型运载火箭、载人登月、小行星探测、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一批新的重大工程。
又一批全新的世界级航天工程启动,意味着我国主导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平台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中国航天用生动的实践证明,即便大洋彼岸穷尽一切手段封锁也无法阻挡我们的步伐。
只要我们保持定力,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并举,包括华为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天下。